时间:2023-11-30 | 栏目:行业新闻 | 点击:次
习语
出发!向着理想中的乡村
作者:赵新宁
保留村庄风貌、形态、肌理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孙眉
厕所怎么改,农民说了算
小厕所,大民生。农村厕所革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,也是实施起来和长期保持难度最大的关键一环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,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,要“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,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,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;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。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。”
如何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?全国两会期间,代表委员们围绕该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近年来,随着农村卫生厕所的推广普及,环境改善取得阶段性成果。数据显示,2018年以来,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,截至2020年底,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%以上。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%以上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.5%。
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,比如有的地方脱离实际,搞‘一刀切’;有的为指标而建,搞‘数量工程’;有的为应付检查,建成‘花架子’,实际上无法下水;有些农村十几户建一个公厕,几十户也只建一个公厕;有些干部好心大包大揽,却无意间替老乡做了主。”全国政协委员,国务院参事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说,这些都让改厕这项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流于形式。
事实上,我国农村地域辽阔,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、文化和风土人情各异,农村改厕注定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、一种模式打天下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国网吉林省通化供电公司抄收班班长初建美在调研中就发现:“在东北高寒地带曾经推广过水厕,但受困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,出现了‘水土不服’现象,导致农民不愿使用水厕。”
“农村改厕决不能简单地‘一改了之’。”杨忠岐近年来就农村改厕问题做过多次调研,他认为,农村改厕不能标准化地向城市看齐,应因地制宜,“宜旱则旱,宜水则水”,在靠近城镇经济条件好并安装污水管网设施的,可以水冲式卫生厕所为主,在干旱地区、高寒地区及偏远的分散农户,可以旱厕为主。
“在干旱地区改厕,可推广应用现在已研发出的、成功的微生物发酵技术,使人畜粪便变废为宝,变成有机肥。”杨忠岐说,千百年来,人类从土地里索取粮食,粪便作为有机肥也可以回馈土地,形成良性循环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巡视员李云才认为,分类处置很必要,条件具备的地方和农户可做纯污集中处理,旱厕应具备化污为肥的设施。他建议从实际出发,分类指导,对不能集中处理又有资源化需求的农户,实行旱厕设施供给,生活污水与肥源分离,既不积淀污源,又能及时对肥源进行利用和清除,还能保证环境清洁。
然而,厕所怎么改,农民说了算。“厕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实际上是老百姓自己家里的事,政府不能大包大揽、片面追求农户‘零费用’改厕,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作为改厕参与者、建设者和受益者的主体作用,充分尊重农民意愿。”初建美认为。
对此,全国政协委员、辽宁省盘锦市政协副主席潘元松表示认同:“改厕首先改善的是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,改厕过程中,农民全程参与才能符合农民意愿,也才能真正实现改厕的目的。”他建议,首先要做好宣传,让农民理解改厕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、提高生活质量,让农民“愿意改”;其次,让农民参与方案决策,这更加符合农户实际,同时农民应该适当出资出力,“全免费工程”往往会导致农民不珍惜;再次,要让农民参与工程质量监督,还要组织农民参与后期管护,“比如鼓励农户或合作社提供专门的清掏、维修服务,适当收取费用以及给予适当补助。”
全国政协委员、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则建议:“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同意,不得推进整村改厕;未经农户同意,不得强行推进农户改厕。政府的重点工作是做好组织引导,不能让农民成为改厕的‘局外人’。”
三分建设,七分管护。“农村改厕关键是要运行好、可持续、老百姓愿意长期使用。”初建美说,后续管护就必须得跟上。“厕所满了没人掏,结果又造成新的污染,这可不是改厕的初衷。”她建议,鼓励农民自己清掏粪污,将粪便还田为肥,一举两得;还要健全管护机制,引入市场方式,但清掏费用标准不能太高,否则容易适得其反。
“要明确厕所设备管护机制,配套建立相应的维修服务体系;要与设备供应厂商建立易损备件供应服务协议,明确相应的维修服务责任;还要明确农村公共厕所管理的责任主体,做到定期清扫、清理和巡查,发现故障及时维修;积极培育社会化、专业化、市场化维修服务力量,做到设施坏了有人修、管道堵了有人通,确保厕所正常使用。”仲志余建议。
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,要把农民用得好不好、满意不满意作为落脚点,确保改一户、成一户,用一户、好一户,真正把改厕这件好事办好、实事办实。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王艳
宁可慢一点,也要稳一点、
准一点、好一点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李鹏
两会连线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阮蓓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